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站内快讯
垃圾分类要向旧习惯说“不” 6大试点工作梯次推进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17-06-16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670
         我国垃圾分类制度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来看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,目前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状况如何?在垃圾分类的中国式范本探索中,这些试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呢?

 

  当下政府正强制推进的“垃圾分类制度”,是新中国继1958年“除四害运动”以来,第二次“向旧习惯”说“不”的全民行动,它的深远历史意义将在日后被社会所重新估量。

 

  而我们每一个人,则正是这场全民行动的见证者与参与者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此次全民行动的成败,关系到每一个人,因为它不光是考验全民智慧的一次大考,更是检测当代中国人文明程度的一张试纸。

 

  微观现状

 

  近日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,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71.1%的受访者平时会做垃圾分类处理,54.2%的受访者对已经设置的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效果表示满意。垃圾分类进展缓慢,64.4%的受访者直言分不清什么可循环、什么不可循环。67.6%的受访者建议在典型居住社区试点,发现并解决问题,61.0%的受访者希望以村、小区或街道等为单位“划片”普及垃圾分类概念。

 

  注:2005个受访者样本中,90后占15.0%,80后占51.8%,70后占25.4%,60后占6.1%,50后占1.2%。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占35.1%,二线城市的占38.6%,三四线城市的占20.2%,小城镇、县城的占5.0%,农村的占1.2%。

 

  宏观现状

 

  中国大陆90%以上可以利用的废弃物,却被填埋或焚烧掉。比如每年15亿多吨建筑垃圾,再生利用的仅有几千吨,而实现最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。在北京、杭州等,垃圾分类试点已经推行了14年,却未见明显实效,尽管小区门口放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,但仍然各种垃圾混杂、免费发放的可降解垃圾袋也被用来装其他垃圾。

 

  如杭州,从2000年便成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,后来不了了之。2010年3月25日再次启动垃圾分类试点,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、可回收垃圾、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,分别对应红色、蓝色、绿色以及黄色四种颜色垃圾桶,并免费提供可降解的厨余垃圾垃圾袋。垃圾分类已经覆盖了杭州98%的生活小区,一年93万吨垃圾进入可回收渠道,但推行情况却并不乐观,倒是让各种颜色的垃圾桶占了风头。

 

  即使居民分类捡运,也没有回收利用的地方。大部分垃圾都有两个去向,能烧的都送到发电厂焚烧,烧不了的就送到垃圾填埋场,这也就意味着前期居民及运输环节均做了无用功。经费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工作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之一。以广州为例,如果持续3至4年,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,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,广州市1800万人,每年需花费40亿元。

 

  试点城市现状

 

  1、北京试点

 

  ①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发展概况

 

  北京市作为2000年建设部选定的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,在分类收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共经历了不同的阶段。

 

  第一阶段:2000年-2006年,前期摸索阶段,效果甚微;

 

  第二阶段:2006年-2008年,快速发展阶段,这一阶段主要借奥运会的契机,加大了在分类收集方面的投入,奥运期间,基本实现全部场馆的垃圾分类收集,但分类收集的理念仍未深入到广大市民中。

 

  第三阶段:2009年至今,北京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,出台了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用了近2年半的时间完成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方案研究、模式运行及推广。

 

  2009年,北京市重新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实施工作,在15个小区、59家党政机关及学校进行了试点,建立了一支拥有147名分类指导员的队伍,提高了源头分类质量。

 

  2010年,根据北京市当年政府折子工程相关内容的要求,为继续巩固上一年的试点效果,结合垃圾成分和市民接受程度,在600个试点小区内实行了“大类粗分”,并于终端处理设施相结合,完成了分类收集后的分类处理。

 

  在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牵头下,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成立课题组在2009年-2010年间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,在市、区科委的支持下,选定朝阳区部分试点小区,于2011年底完成了北京市《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研究与示范》课题。2012年上半年,北京市朝阳区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模式运行情况良好,试点的分类收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。截止到2012年2月,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达1800个。

 

  ② 北京模式可借鉴的地方:

 

  分类方式简单易行,分为厨余垃圾、可回收垃圾、其他垃圾三类,居民认配合度和可度高;

 

  分类收运设施配套、终端分类处理设施完备;

 

  设置五类人员对垃圾分类进行监督(垃圾分类指导员、二次分拣员、垃圾楼巡视员、分类效果监察员、相关信息记录员);

 

  完善的管理体系: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办公室,由市政市容委、商委、发改委、环保部门、卫生部门、首都精神文明办、街道、居委会、物业等单位各司其职,共同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管理工作。

 

  2、上海试点:

 

  ① 垃圾分类开展情况

 

  2011年,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到1080个居住小区,涉及58万户居民,完成了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5%目标,全社会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知晓度、认同度、参与度不断提高。

 

  2012年,上海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,新增1050个试点场所,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控制在每人每天0.74公斤,比去年再减5%。与以往不同的是,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从居民区向其他产生源拓展。除新增500个居民小区试点外,还将选择100个机关、200个企事业单位、100个集贸市场、100所学校、50个公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。

 

  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最大的优势在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,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活动开展,使得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有了极大提高,“垃圾要分类,资源不浪费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,2007年万份抽样调查显示,公众对垃圾分类观念知晓率达到90%。各小区垃圾分类工作与废品回收工作相结合,设立分类收集点,分类收集点的管理员兼顾废品回收人员,所回收废品归管理员所有,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,提高垃圾的分类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。

 

  ② 出台的政策文件

 

  《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办法》

 

  3、杭州试点:

 

  ① 垃圾分类开展情况

 

  杭州市自2010年起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,杭州市于2010 年3月20 日至5 月20 日在7 个试点小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,垃圾“不分类”“分错类”的情况却相当普遍,于是在杭州一些小区便有了垃圾分类“实名制”的实践。2010年6月,年开始首先试点实行垃圾分类“实名制”,参与家庭由刚开始的30多户增加到目前的1200多户。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、分类准确率能提高到80%以上。这两项指标均比普通小区高出20%以上。杭州已增加54台垃圾运输车,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实行分类运输,分类处理技术也在逐渐提高。2011年共有843个小区已经推行垃圾分类,约占杭州所有小区的55%。

 

  ② 出台的文件

 

  《市委办公厅、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〈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施方案〉的通知》

 

  4、广州试点

 

  ① 垃圾分类开展情况

 

  2012年广州将对全市131条街道、35个镇分4类推广垃圾分类。并且在2012年底前,全市12个区、县级市131条街道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,重点抓好50条先行推广实施街道、100个先行推广实施生活小区的建设。

 

  ② 出台的政策文件

 

  《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》(2011年4月1日)。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垃圾分类的法律规定,意义重大。

 

  5、厦门试点

 

  ① 垃圾分类开展情况

 

  按照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计划,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将分三个阶段:至2011年,巩固原有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小区,更换分类容器及分类说明牌,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;至2013年底,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50%,即各区要有50%的街道办事处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;至2015年底,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,由区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,力争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达到100%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每年至少确定20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小区。今年,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已投资约200万元,在浅水湾小区、国贸广场、后滨安置房小区等10个生活小区,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。

 

  ② 出台的文件

 

  《厦门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》

 

  6、南京试点

 

  ①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

 

  目前南京市对8个试点社区的生活垃圾从投放、运输到处理,全部实行分类。至2015年,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85%,力争实现生活垃圾填埋量减少50%。试点区各建成一座临时资源回收中心。针对可回收垃圾,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现已经规范了300多家废品回收点,还将新建3个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中心,改造升级8个中心。针对餐厨垃圾,计划在院校、机关设置一批餐厨垃圾生化处理机。

 

  ② 出台的文件

 

  《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行动计划》


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公司资质 | 网站地图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